
外贸老板常说“辛辛苦苦卖货,利润全靠出口退税”,这反映了中国外贸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——很多企业的净利润中,出口退税的贡献甚至超过实际的经营利润。现象的背后,是国内外市场环境、行业竞争和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低附加值行业竞争激烈:比如服装、玩具、家具等行业,中国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,靠“低价”抢订单,利润率可能只有3%-5%,甚至更低。
国际买家疯狂压价:沃尔玛、亚马逊等大采购商往往要求“最低价”,企业为了维持订单,只能接受微利甚至成本价出货。
退税直接变成利润:如果出口退税率是13%(比如纺织品),而企业实际利润率只有5%,那么退税的金额可能比经营利润还高。
案例:一家服装厂出口100万美元的货物,成本95万美元,利润5万美元(5%)。
如果退税率13%,退税13万美元,最终总利润=5万(经营利润)+13万(退税)=18万美元。退税贡献了72%的利润,甚至可能覆盖所有成本。
人工成本飙升:10年前工人月薪2000元,现在5000-8000元,但国际买家的订单价格基本没涨。
原材料波动大:比如2021年海运价格暴涨,但企业很难把成本转嫁给客户。
汇率风险: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吃掉利润,而退税是固定的,成了“稳定器”。
3.部分企业甚至“亏本接单,靠退税赚钱”
有些企业为了维持工厂运转、保住客户,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接单,然后靠退税来弥补亏损。
极端情况:如果退税率足够高(如13%),企业甚至可以“零利润”出货,退税就是纯赚。
中国实行“增值税”制度,企业在国内采购原材料、支付工资时已经交了增值税(通常13%)。出口时,国家把这部分税退还给企业,让产品以“不含税价”进入国际市场,提高竞争力。
东南亚(越南、印度)人力成本更低,欧美客户会不断压价,中国企业只能靠退税维持利润。
如果完全取消退税,很多工厂可能直接倒闭,订单会流向其他国家。
很多企业长期做代工(OEM),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,只能靠退税维持生存。
例如:深圳很多电子厂做数据线、充电头,利润率极低,完全依赖退税。
政府通过退税鼓励出口,保住就业(中国外贸直接+间接就业约2亿人)。
但这也导致部分企业“躺平”,不主动升级,长期依赖政策补贴。
高污染、低附加值行业退税减少:比如钢铁、化工的退税率下调,甚至取消。
高科技行业退税支持:芯片、新能源汽车等仍享受较高退税。
案例1:宁波某服装厂把低端订单转到越南,国内专注高端定制,利润率从5%提升到20%。
案例2:东莞电子厂研发自主品牌,退税占比从70%降到20%,但总利润翻倍。
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让东南亚竞争更激烈。
欧美市场对“低价倾销”审查更严,可能征收反补贴税。
“利润全靠退税”是事实:在低附加值行业,退税甚至比经营利润还高。根本原因是竞争激烈+成本上涨:企业被迫低价接单,退税成了主要利润来源。
预约退税顾问,免费定制“关税-退税对冲方案”。AI退税宝——跨境企业的财税AI产品。